不羁的鸟儿,似乎已忘掉该飞往哪里。
偌大的西安城,可有你的容身之所?
前两个月去了几次西仓的我,从未想到周四竟然也会有这么多人。当我八点半从桥梓口进入到庙后街的时候,就已看见为数不少的大爷大妈们逛完了西仓,拎着鱼儿、鸟儿和花儿等等战利品悠悠的返回了,结果导致我连糊辣汤都没来得及吃,立马扎进了西仓巷子的人海里,真真的摩肩接踵,一点不假。
第一次来西仓完全是出于好奇,都说这里藏着“宝贝”,于是我也慕名而来,那还是15年初春,杨树刚吐出了新绿的叶子,已记不得是从回坊的那条巷子闯了进来。
人声鼎沸的场面,被里三层外三层包裹严实的摊位,让我有点透不过气来,朋友“杀”出一条“血路”,在人群中拉着我踽踽前行。
终于在稍松散的位置我们停下来歇歇脚,这里的居民楼很旧,高大的杨树在古旧低矮的楼间耸立,在些许绿意之间偶尔能看见几簇新鲜的杏花。
西仓北巷是最为热闹的鸟市、鱼市和虫市,除了这些,各种杂货小玩意儿,从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再到衣服帽子、床单被罩;文玩杂项、古旧书画、碟片卡带,甚至拔牙卖膏药、国际最新前沿科技等等应有尽有。
西仓的四条街巷每逢开市人们便鱼贯而入,围个“水泄不通”,就是两辆自行车打个照面,都会造成大拥堵。整个集市充斥着字正腔圆的陕西话,都是经常来逛的老伙计,打个招呼唠唠嗑又是一个上午。
清晨六点,商贩们便热热闹闹的将摊位铺开,开始将大大小小的物件整理在自己的档子上,迎接这新的一天。店主自己淘来的“镇店之宝”无论买家开多大的价钱,他都不会拱手相让,这些物件虽不能言语,但却让一贯含蓄内敛的西北人由此打开了话匣子,一来二往成了志同道合之人。
早上十点到十一点西仓市集人流量达到顶峰,其中不乏肩挎单反、做足了游玩攻略的游客们来此处“寻宝”。一个四川妹子在一个旧书摊淘到了一本《西厢记》,老板听闻是游客,坏(ha)好给便宜了10块。
想要了解一座城的新潮与时尚,要看年轻人玩什么;但要了解一座城的历史与积淀,那就要看老年人玩什么。偌大的西安城里,供年轻人消遣的地方甚多,而供中老年人闲逛、放松身心的地方却屈指可数。
老人喜欢逛西仓,是因为这儿充满了儿时的回忆。他们把这里当做是放松心情、交友聊天的必去之所,无论有多堵心的事儿,来到这里悠悠转转,心情一下就顺畅多了。
就像我公公,除了每天必去的大明宫晨练之外,最常去的地方便是这西仓。每逢周四或周日便起个大早独自一人钻进这儿,一逛便是一上午。婆婆出于好奇陪同去过一次,觉得这里除了脏乱差和拥挤之外没有一点好印象。
而公公逛西仓除了买点日用品外,也会买一些珠珠串串,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没有目的的瞎逛。有一次淘到一款黄色猫眼戒指,送给婆婆当做生日礼物,婆婆嘴上嫌弃说:“八成是个假货”,却每天都带着,心里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里倒腾古玩的老板们爱钻研老物件,各类文玩杂项了然于胸,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玩主”。有人不禁要问,“西仓有真东西吗?”能这样问的绝对不是“玩家”。
资深玩家,不仅要有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要独具慧眼。鉴宝是一门时间熬出来的学问,对于物件的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淘”与“买”一件等价的物件相比,“淘”对于他们而言更有趣味,是一种积极地、乐观地生活态度。
嬉笑声、讨价声、鸟雀声杂糅在一起,凑成了西仓的独特韵味。放眼望去,人群中有小心翼翼、高举鸟笼的爱鸟之人;有捧着大束紫丁香花、穿着素净的秃顶大爷;也有五六岁哭嚷着渴了、饿了的小孩子......
春夏秋冬,经历了上百年历史的西仓集市,是老西安人平凡生活的鲜活缩影,生计与生活在这几条巷子里打的火热。
西仓是活着的老西安,就像一位弹唱着古老曲子的老者,听曲之人如他一般孤老;西仓又是一个市井江湖,嬉笑怒骂、让你品尽世间百态;西仓更是一个时空隧道,带你我于悠忽之间、穿梭在新老两座城池。
让我们看到,生活原本的样子! (文/缓山)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