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街因位于西安市中心钟楼正南而得名,南大街,北起钟楼,南至南门(永宁门),处唐长安皇城安上门大街南段西沿,明初安上门]改建为永宁门后,改称南门大街,清时大约以东、西木头市为界,南段称南门大街,北段称南大街,中段称滴水河,为西安城内南向出城主要干道,亦为西安城内四大街中最短最狭窄的一条。民国十六年(1927)冯玉祥主陕时,修筑城内主要街道,拆除其残破石条路面,一并改用土和石子砌筑,并将两边略为放宽,以方位统称为南大街;十九年(1930)杨虎城任省主席后,再次拓宽,从南到北,东西两边分别依次有书院门、黄龙寺巷、文献巷、东木头市、油店巷、降子巷、顺城巷和湘子庙街、粉巷、西木头市、解放里、东涝巷通此,商铺密集,人车辐辏,为民国西安繁华街衢。”
说起南大街为西安城内四大街中最短最狭窄的一条街。据《碑林区志》记载:南大街长约670米。明、清时宽约6米。民国时拓宽为14米,且人车同行。
当年老百姓口中的“东六、西四、北五、南三”,如果指东大街六华里,那可是极不准确的。其实,东大街长2150米,换算下来才4.3华里,西大街长1950米,换算下来才3.9华里,北大街长1660米,也就3.32华里,而南大街的670米,仅仅才屈指1.34华里。南大街如此之短,让人诧异。还有,明、清时宽约6米,民国时拓宽成14米,但直至解放以前南大街也是四大街中最窄的一条街,比钟楼的门洞略宽一点,你看悲摧不?
南大街在隋唐时为长安皇城安上门街,当年并不窄,街宽百步,约合147米,实测94米,两侧有排水沟,各宽3米许。虽然南大街在四大街中曾经最窄,但南大街却在20世纪 80年代又一次拓宽改建中,将路宽增至60米,在当今西安城四大街中虽然最短,但街的宽度已名列前茅,成了毫不逊色其它三条街的一条大街。加之隋唐时皇城正南门为朱雀门,后明代万历十年(元1582年)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钟楼从西门大街广济街口移至今址,这一移,所临南门成了西安城的正门。
南门从唐到元称“安上门”,明清至今改名“永宁门”。这座城门的中心点,在唐皇城南墙东部安上门中心点往西区约175米的地方。一般认为南门在唐长安城的安上门位置,其实明洪武中濮英改筑西安城的时候,已移北边的玄武门于东,同时安上门也稍往西移了。
做为西安城正门的南大街永宁门,面朝南,面南而王嘛!北京天安门就是一座典型的“坐北朝南”建筑。
我们不嫌南大街短,传奇的是南大街为什么短还有故事流传,神奇之中也有点荒诞,但很有意思,大家也不必当真。权当笑话,遂记于下:
这个传说与下马陵有关,隋文帝建大兴城和唐高祖建长安城时,都把“下马陵”留在了城内。可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次子朱樉为“秦王”。秦王重建长安城,即今西安城。秦王不喜儒生,不尊儒术,下令缩短南城距离,把“下马陵”隔在城外。但耗时十年而建成,谁知秦王登城巡察,发现“下马陵”怎么还在城里。秦王朱樉大怒,下令斩了修城监工,传令重筑南城,一定要把“下马陵”隔在城外。可谁知,三年辛苦城修好后,“下马陵”又跑到了城里。秦王气得再次下令推倒重筑。可这次重筑 “下马陵”依然在城里,气得他一命呜呼,奔了黄泉。于是,西安城的南大街由于秦王要把“下马陵”逐出城,接连被“斩”了三次,所以南大街远比东、西、北三条大街要短。
1400多年前,隋文帝建造大兴城时,今日南门就是隋代皇城安上门,南大街就是安上门大街。到了唐京长安城,由于朱雀门内的承天门大街为御道,朱雀门和这条街成了进出皇城的重要通道。当时的皇城是百官衙署集中地,是宫城前面的屏障,安上门大街两侧是六部所在地,逢年过节老百姓可以进入这一地区,所以非常之热闹。安上门内的广场是当时的歌舞百戏伎乐之处,今日这里东边的一条小巷叫大吉厂,就是当年“斗鸡场”谐音变而传下来的。
唐末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以皇城改筑为新城,由于封闭了南城墙中门朱雀门,北宋哲宗元祐(公元1086~1094年)以后又封闭了南城墙偏西门含光门仅余的东门洞,南城墙仅保留了偏东门安上门,此街就成了城内直通南城门的惟一大街,仍称安上街,为金元所沿称。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称: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可知宋代此街仍名安上街。明初改筑西安城,改原安上门为永宁门,此街遂改称南门大街。明代钟楼从广济街口移至今址后,此街遂成为西安城内以钟楼为中心向南辐射的主干大街。民国时改称南大街。1966年曾改名反修路,1972年恢复南大街之名。此街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和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两次拓宽路宽至20米,其中车行道宽8米,人行道各宽6米,改条石路面为泥结碎石道路。1950年翻修为水泥石灰沙浆路面。1958年作沥青表面处理。1980年至1985年南大街再次拓宽改建,路宽增至60米,三块板路型,沥青路面。其中快车道宽14米,慢车道各宽7.5米,人行道各宽12米,隔车带各宽3.5米,并在南北两端与中段修了地下人行通道。
唐长安城内的街道宽敞,非常重视绿化,所栽植的树木品种都很讲究,并求排列成行,整齐划一。大致在外郭城的街道两旁多植槐树。唐高宗李治龙朔(661—663)三年,在宫城、皇城的庭院内尽植白杨树,因此树长得快,三年可乘凉,后因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受邀入宫参观,他不便直接指出栽植白杨不吉祥,围着杨树转了两圈,随口诵古诗两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意思说坟墓上才栽杨树呢!而领他参观的司稼少卿梁孝仁可是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立即令尽除白杨,换栽梧桐。梧桐可是名传古今吉祥树,因为百鸟之王凤凰非梧桐不栖呀!再有,经过一百多年后,德宗李适贞元十二年(796),官街树缺,有关的官员想补充榆树,京兆尹吴凑所到后启奏皇帝说:“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即说榆树根本配不上九衢大街,易之以槐,意思是槐树在汉代就很尊贵。《旧唐书》也有记载。可以想见当时安上门大街又是槐荫夹道了。此外,从宰相等大官僚的官署和私邸到皇宫门口的主要大街上垫上从城东泸河运来的沙土,以减少灰尘飞扬和下雨泥泞,当时称为沙堤,白居易的《官牛》诗:“官牛官牛驾官车,浐水岸边般载沙。”“绿槐阴下铺沙堤。”就是说运浐河沙铺路的事。可知当年皇城内这条通太极宫的安上门大街(即今南大街位置)是如何美丽、清新而庄严的了。
而到了20纪的1996年南大街栽种银杏树,银杏树虽然为孑遗植物很珍贵,也美观,尤其秋季一片金黄,但其实也是各有利弊,银杏树冠小,夏季遮荫效果差,做为行道树,不如中国槐。唐代长安天街遍栽槐,并把天街称槐街,有历史传承,且中国槐为西安的市树。
摘自《南大街》第一章
2021年1月至3月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