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西安老街巷中的吆喝声

halal 2018年1月31日22:09:23民俗评论7,6033738字阅读12分27秒阅读模式
朱文杰|西安老街巷中的吆喝声

有一种声音叫吆喝声,现在几乎绝迹了。但在几十年前,那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声音。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老街巷中卖东西的吆喝,还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些吆喝不但有时代色彩,还富有古城老街巷居民的一种文化内蕴。如今回忆起来,饱含着酸甜苦辣,又蛮有意味。

我们家那时候住在西安西门里四知村、白鹭湾一带。想当年,经济比较落后,人们整天在嘴上挖爬,民以食为天嘛!一天到晚,不同时辰有不同的小吃担子上街。早晨就是豆腐脑、蛋花醪糟、豆浆油条,中午成了油茶麻花、炸油糕的,有时有三原的泡油糕。下午饭点前后有卖酥豆麻叶、梆梆肉,以及冰糖葫芦、瓜啦枣。傍晚则有元宵,玫瑰、桂花馅的。还有豆浆油条,和早晨不一样,卖豆浆可能来自汉中,因为豆浆里有米,还放几粒黄豆,叫“米豆浆”。卖米豆浆配的油条也小,有时晚八九点才出摊,摊子比较固定,担子一头上挂一盏红灯笼,卖到晚上十点左右,相当于夜宵。五十年代我姑伯家住教场门,就是做小买卖的,卖过油条豆浆,好像一早一晚都出摊,晚上就换成“甜浆”了。那时做小买卖的利薄,很辛苦,顾一大家子不容易,我姑妈在家还要为人缝制衣服、做绣件,绣枕头、绣鞋面什么的,以至于把自己眼睛都绣坏了,视力很差,老年时经常迎风流泪。那些卖醪糟的,用一勺醪糟醅,加水煮开,放糖、打上鸡蛋搅成絮絮,叫鸡蛋醪糟,讲究点的再放桂花,那可是当年西安人最惬意的美食。有固定摊的,也有换地方摆摊的,基本上一天都在卖。还有专卖醪糟醅的,吆喝时一字一顿,扯开拉长声音叫卖“醪——糟——醅——嘞”,供应住家户买回去再加工。可能较难卖,有儿歌唱:“醪糟醅,卖到黑,卖不过,叫他婆,他婆给娃个大钉锅。(钉锅,指用二拇指弓起来在脑门和头上敲)。”

有推着两轮车子卖洋碱的,用洋鼓洋号壮声威,先吹上一段:唆唆唆唆咪唆,唆哆西啦唆,啦唆啦啦咪啦,咪啦哆哆啦……再按节奏敲着洋鼓咚咚咚地唱:“同志们,都来买洋碱,第二生产合作二社,质量提高,价钱降低,流动推销,批发价钱……”五十年代的小孩子,哪见过这阵势,洋号吹得嘀嘀嗒,悦耳雄壮。我就曾跟着卖洋碱的从白鹭湾转几条巷子,吸引我的,当然是金光闪闪的洋号啦!

说卖洋碱,就是卖肥皂。那年月,抗美援朝前后吧,有童谣把美国总统编排进去了,蛮有时代特点。小娃娃、小学生们唱道:“杜鲁门长,杜鲁门短,杜鲁门他妈卖洋碱。”再有,南北马道巷这一片挨着城墙,娃娃们的童谣,就把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和杜鲁门编到一块去咧。“玻璃窗子玻璃门,里头坐咧个杜鲁门……杜鲁门,高鼻子,想吃西安的酿皮子。辣子抹咧一鼻子,跑到城河洗鼻子,青蛙蹬咧一蹄子,把杜鲁门气成个歪鼻子。”这几首童谣,一直伴随我,从小学时住的四知村到上初中的白鹭湾。

六十年代文化革命前后吧,每当元旦、春节来临之际,就有骑三轮车沿街卖年画、年历等宣传品的,我仅记得这样几句吆喝:“一张年画一角钱,贴到墙上看一年。”还有:“李铁梅,举红灯,下边站咧个红卫兵。”文化革命前有:“不出门,能看戏,陈妙华的《三滴血》,肖玉玲的《火焰驹》。”这些顺口编的吆喝,都十分生动精彩。说到《火焰驹》,当年我们唱的儿歌中也有:“锵,锵,嘁锵嘁,城隍庙里看大戏。八点半的《火焰驹》,谁有钱,谁看去,谁没钱,赶紧回家睡觉去。”记着卖年画的还吆喝有:“李瑞芳的《梁秋燕》,一看三天不咥饭。”《梁秋燕》是眉户戏的代表作,当年风靡一时。

白鹭湾大巷子有一位满嘴沒一颗牙的老汉,是走街串巷钉茶壶钉碗的,吆喝时嘴里走风露气,喊一嗓子“钉茶壶……钉碗咧!”特有韵味。如今已沒这种营生了。钉茶壶钉碗,顾名思义就是把破了的、有裂缝的瓷器,例如壶、碗、花瓶、罐罐、盘子等,用金钢钻钻几个小眼,再在两边用卡子钉住,接在一起,还能继续使用。民间有所谓的:“沒有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就是指这钉茶壶钉碗而言的。

类似的还有钉锅箍漏锅、换锅底的。一般是外来的河南人。跑南院门、夏家什字、白鹭湾、贡院门这几条巷子的是一位河南怀川县人,吆喝声别有一种味道:“钉锅,箍漏锅……换锅底来。”喊得兴起时还有一串说词呢,“什么钢精锅、铁锅、搪瓷盆……” “盆”字朝上一扬,一拐,尾音不绝,传得很远,很有点穿透力,隔一半条巷子都能听到。

西安回民小吃闻名全国,一般回民依靠店铺门面做买卖的多。但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中,也有串街走巷卖小吃的,记得有两种供小孩的小吃货,特有名。一是卖红萝卜干,吆喝声干脆,音节铿锵:“焦酥个脆,焦酥的红萝卜,一毛五一两。”一两萝卜干一毛五,在当年算贵得很的,相当于一碗鸡丝馄饨的价,但馄饨要收一两粮票。

说起粮票,在当年那可是太金贵了!但我记得那时,有一种高级食品,不要粮票。可一个五分钱的坨坨馍(烧饼),却卖二块钱;一斤几角钱的糕点“白皮点心”要卖七八元,相当穷人家一个人一月的生活费。一两一角五的红萝卜干,就属于这类的高级小吃,卖的时间不长,大概半年时间就绝迹了。一般老百姓当然吃不起,就有小孩子们唱:“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婆上茅房(厕所)。手里拿了张高级纸 ,可惜高级尻子拉不下屎。”后边两句还有不同版本,记得有:“茅房没有高级灯,吓得高级老婆跌进茅屎坑。”这两句流传比较广。今天再念上一遍,联想起1960年困难时期流传在西安的民谣:“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让我这个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瓜菜代”,饿过肚子的老西安,依然有点伤感,有点异样的凄惨。

再有,卖圪塔垛的,卖得时间长一些,好像七十年代初还有卖的。这样吆喝:“圪-塔-垛!一分一个。”“圪塔个垛!圪塔咧个垛。”转着舌音,“垛”发第三声,音朝上扬,断促又戛然而止,特招人注意。圪塔垛是一种糖,加淀粉、红苕粉什么熬出来的,搓成半寸长,一指头高的糖棍棍,趁热转着糖棍用刀垛,垛成一圪塔一圪塔的,凉了就硬成“圪塔垛”了。我有同学还用这三个字“圪塔垛”来贬损长得难看的人呢。“看你咋长成个‘圪塔垛’咧?”因为圪塔垛的样子三扁四不圆,极不规整。

再就是有个卖元宵的,每次傍晚路灯亮了,就准时挑着担子经过西梆子市街、白鹭湾一带,吆喝:“桂花元宵!”看沒人买就喊:“桂花元宵,跪下(哈)挨刀!”于是,就有调皮的碎娃娃们追着卖桂花元宵的喊:“跪哈挨刀的来咧!谁买跪哈挨刀?”卖元宵就发躁了,骂道:“你们这些狗崽娃子,人家说:城门楼子,你说你尻子上长咧个瘊子,人家说城门楼子倒咧,你说你尻子上的瘊子好咧!能胡然的很!”

吆喝中有编成顺口溜的,例如有“凡士林、雪花膏,卖的买来捎的捎,沒有瓶瓶拿纸包。”还有卖杏核(胡)凉眼药的一个白发老汉,夏天时才出摊,沿街叫卖,嗓音清越高,“杏核(胡),凉眼药”,一嗓子出口似带有凉气。这位老汉从西安西头卖到东头的街巷,就有顽皮捣蛋的劣少们尾随于后跟着喊:“杏核(胡),凉眼药,点一个,瞎两个。”老汉是兴平人,也称自己眼药是“兴平杏核凉眼药”,有点创牌子的意思。老汉在西头白鹭湾一带卖,巷子里的捣蛋娃们沒人敢害骚老汉,这里的大人们不准欺辱老汉,哪个小孩敢跟着喊“点一个,瞎两个”,要挨自家父母一顿饱打的!

记得当年有个“戳彩”带点小赌博性质的玩意,很吸引小孩子。在一个盒子里隔成方格,每个方格中放一块糖,或其他东西,如铅笔、刀子什么的,上面蒙着一层纸。一分钱玩一次,赌运气。如果纸下的东西低于一分钱,你就赔了,如果高于一分钱、一根铅笔、铅笔刀什么小物件,那你就嫌了。白鹭湾有一个戳彩摊子,主家招揽生意时连吆喝带唱:“戳彩来,碰运气,个人掏钱得东西,吃不了亏,上不了当,一分钱浪一浪。”

最吸引小孩子的,一是卖镜禚的,一寸大小圆形小笼小屉,放上糯米、白糖、青红丝、核桃仁等,在小火炉上蒸。蒸好后用一小竹片扎起,小圆镜样的一种甜点吃食,又好看又好吃,吆喝声就两字,短而促:“镜禚!”二是棉花糖,把白糖化成水,经加热后,利用气压喷吐出一团团棉花丝絮状的东西,一根竹竿一搅绕,就成了一大疙瘩,这就叫棉花糖。其膨化过程堪为神奇,吃时膨松,入口即化,感觉妙不可言。

当年西安还有无处不在的爆米花的,一个黑炸弹一样的铁疙瘩,放进一小缸大米,加盖密封起来放在炭火上转着烧,烧够20多分钟时间就行了,把盖头对着一麻袋口,解盖放气,只听嘣一声巨响,一小缸米就变成一满脸盆的“米花”了。七十年代中有次听人谝闲传,说爆米花的把这玩意带到美国去,一下把美国人给震住咧!从此再不敢惹咱中国人,急忙派基辛格到北京,和中国建交。因为中国人掌握了这种叫粮食膨大器的新科技,以后养活自己六亿人没麻达,美国人也能沾光呢?太了不得咧!如此调侃自嘲,当时真让我是又好笑又伤心。

有点意思的还有一种捞桶人。那时每家院子都有井,经常有把桶掉进井的事发生。于是,就产生了捞桶的职业。只见一个汉子,肩上扛一竹竿,挂着勾撘子,边走边吆喝,先是:“捞桶来!谁家把桶掉井里咧?”第二遍就说反语,来逗人笑、惹人注意,吆喝成:“捞桶来!捞井来!谁家把井掉到桶里去咧!”有一位捞桶的姓王,就住在含光里和四知村之间的土崖上挖的窑洞里,他有个儿子,年龄和我差不多。

如今,这些老西安叫卖的吆喝声,已随着历史逐渐地消失了。可能,只有在我们的梦中,依然残存在某一个隐秘的角落。如果一个人老了的时候,能够陡然间听到儿时记忆中的吆喝声,那对他心灵的冲击,无疑是有着强烈无比的震撼。

继续阅读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halal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22:09:23
浙江义乌:以乌鸦命名的地方 民俗

浙江义乌:以乌鸦命名的地方

先讲一下“义乌”地名的沿革。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县名乌伤,隶属于会稽郡。王莽建立新朝,更名乌孝。东汉年间又恢复了乌伤的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改称义乌,此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乌...
传统节日与民俗|腊八和腊八粥 民俗

传统节日与民俗|腊八和腊八粥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
绝胜烟柳满皇都——陕西省西安市侧记 民俗

绝胜烟柳满皇都——陕西省西安市侧记

一年中的每个白昼,西安回民街都是热闹祥和的;四季中的每个夜晚,回民街依旧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站在高楼往下看,历经千年沧桑的回民街被周围现代化大楼包围着。在这座大城中,它虽偏居一隅,毫不显眼,但却充满生气...
廿四节气|惊蛰 民俗

廿四节气|惊蛰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6日,传统的“惊蛰”节气到来了。 它是二十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到这时,气温一般回升比较快,全国各地春意更浓。民间把惊蛰当做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在开始预备...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